南西商圈人物誌|權泉咖啡蔡鈞凱|巷弄中的藝廊與交流站

2024-10-14 13:10

照片/沈姿妤|文案/洪如靜

從心中山綠廊彎進赤峰街小巷,接著進入承德路二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螺螄福大片紅黑夾雜的外牆,將視線往旁一瞥才會注意到權泉咖啡低調不張揚的狹小店面,鑲著白色外框的大面積玻璃窗使路過遊客能一眼望進店內,窗上寫著店內販售的咖啡品項,以及一隻將咖啡倒掉的手搭配「NOBODY WANTS TO DRINK」的圖案。不同於外表的樸實無華,店裡面充滿了店主鈞凱親自挑選的物件和寄售商品,使咖啡廳變身巷口迷人的小藝廊,吸引喝咖啡的人們在駐足時也享用即食藝術。

▲ 權泉的店門玻璃上標示著「Nobody Wants To Drink」的圖示,店內擺滿店長鈞凱的各式收藏,
無論是寄售商品或是合作設計,鈞凱都親力親為,使這裡不只是咖啡廳,更像別具風格的選物店。

人生的交岔路口|從上班族到權泉店長

為什麼來到這裡開店?故事的起源早已在不同的人生際遇上埋下種子,等待後續發芽。鈞凱原先在鞋業從事採購,平凡無奇的上班族生活卻因為偶然瞥見租屋網站上的頂讓消息而改變,當時南西商圈還不如現在熱鬧,卻已是許多古著店的店址所在,因此喜愛酷東西的鈞凱也會來這裡探索新服飾。由於受到南西商圈的氛圍吸引,看見頂讓消息後,他連著幾天和朋友造訪現址,向原先經營該店面的水電行老闆議價,才成功頂讓了這間店。

最初,鈞凱對這個空間要如何運用並沒有特別想法,承租店面只是上班無聊的解悶途徑。他表示當時想過要拿來舉辦展覽,向大家分享多元的藝術品。然而為何後來會演變成咖啡廳呢?這還得說起當兵時期認識的學長,這名喜歡咖啡的學長不僅在放假時會帶著鈞凱到不同咖啡廳品嚐咖啡,兩人甚至曾經相約退伍後要一起開店,即使後來學長有了其他工作沒辦法合夥,但鈞凱還是留下了這份念想與約定,不喝咖啡的他也為此去研究咖啡,從小台家用型的咖啡機開始一點點嘗試。「其實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比較喜歡喝茶。」鈞凱笑著說到,咖啡廳的店長卻愛喝茶,這樣矛盾的設定放在權泉咖啡似乎變得合理,也唯有結合自身的興趣與經歷才能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從自己對於藝術的興趣,結合過去和學長一起發想的體驗,鈞凱進而發現許多人都有每日喝咖啡的習慣,因此相較於單純開設展覽空間,若能將展覽與咖啡結合,那顧客就能藉由買杯咖啡的機會到店裡接觸平常較少見的音樂、展覽或刊物。單純的消費被添增附加價值,使顧客在滿足日常所需時,也能額外擴展美感經驗。鈞凱相信藝術品不應只是被陳列在美術館或藝廊中,隔絕普通民眾與藝文的連結,更要是生活中自然而然、隨處可見的存在。

▲ 不喝咖啡只愛茶的鈞凱卻選擇開一間咖啡廳,剛開店時選擇用家用型咖啡機慢慢嘗試咖啡口味,現在已經購入商業用的大型機台。

兩杯啦!|集人情與藝術的聚所

儘管店面不大,權泉咖啡依然成為許多人熟悉的集會地點,店裡常常會有熟客來串門子聊天,在我們訪談的當天就碰到鈞凱的朋友上門送蛋糕。互不相識的人們因為這家店而串連起來,彼此分享不同的專業、興趣與價值觀,或許某天遇到問題時也能在這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信交流能帶來更強大的力量,「Together strong」是鈞凱的經營理念之一。

這片區域大多住著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鄰近的汽車維修店或住戶買菜經過時就會請鈞凱送咖啡,有些老客戶已經有偏愛的口味,因此只要說一聲「兩杯啦!」就知道他要點什麼咖啡,甚至還能觀察到客人因為天氣冷暖而變換冷熱飲的習慣。每當收到訂單,鈞凱就會在街道上溜滑板,將咖啡外送到客人手中。然而,像鈞凱這樣的 Cool Guy 也不免碰到一些小麻煩。權泉咖啡隔壁的店面原先住了一位在地阿嬤,阿嬤儘管已經高齡八十幾歲仍然每天盛裝打扮、濃妝豔抹出現在眾人眼前,從敞開的大門得以窺見屋內擺滿阿嬤收藏的娃娃,她會在房子門口的沙發坐上一整天,默默地將視線投向馬路外面,注視著面前來來往往的人們。以前鈞凱和朋友在店門口溜滑板時,總會被阿嬤用台語指責「要玩,去那個公園玩,不要在這邊玩!」還有一次是阿嬤房子的防火牆被塗鴉,大概是破窗效應使得越來越多人來這片牆大肆發揮,阿嬤誤以為是鈞凱與朋友的傑作,因此生氣得跑來質問他為什麼要亂畫別人牆壁。

除了和隔壁鄰居的互動外,鈞凱也和店裡熟客成為朋友,他們對這片區域有一個特別的註解 – 「天空之城」,因為鄰近的房屋有許多都是鐵皮違建,因此將原本矮矮的平房越搭越高,舉目望去都是各色鐵皮、鐵架。鈞凱尤其和熟客中的某兩位醫師與建築師交好,還和我們分享他們之前半夜去基隆標魚,或是去宜蘭的漁港買黑鮪魚的經驗。他也和建築師朋友一起騎車環島三天,從手機翻出環島時拍攝的照片,只見建築師友人騎著大大的重機,旁邊是他小小的摩托車,看起來別有一番趣味。

緣起緣滅|面臨檢舉即將遷移

陪伴自己一路成長六年的店面因為遭檢舉而面臨拆遷,我們原本以為這是令人沮喪又難過的結局,鈞凱的反應卻出乎我們的預期,他淡然表示早在過去就已有零星商家因被大量檢舉而離開商圈,當時他就明白這也可能成為將來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當初開店時鈞凱看見巷弄中商店種類的多元性,因此才展開開咖啡廳的計畫,環顧附近的汽車維修、早餐店、服飾店,他想像這裡是能讓人們自由發展的天地。無論是頂讓或開業時,他也未被相關單位告知有土地分區和使用的規範,如今權泉咖啡同樣成為眾多違反法規而被檢舉的商家之一,經營這些年的心血與付出眼看即將付之一炬,他並未表現出氣憤或失落,僅表示當初因緣分來到此處深耕,如今緣份到了、滅了,自己也應接受違法將被開罰、遷離的未來,希望能好聚好散。

目前權泉咖啡已經收到政府公文,由於前方是六米巷道不足法規要求的八米,因此限期到八月底後會進入十五天的稽查期,接下來若仍稽查違規就會被罰六萬元。即使不被檢舉,鈞凱表示這附近約一、兩年後也會面臨都更,因此無論如何他們都面臨搬家的未來。至於要搬到哪裡?已經在南西商圈耕耘許久的他仍希望有機會留在附近區域,但由於南西商圈現在炙手可熱,僧多粥少的情形下,若沒有相熟的房仲協助很難找到適合的店面。考量到住家與交通便利性,鈞凱希望未來店址以大同區為主,或許有機會找到二進、三進的老房子,能有更大片的面積與彈性去經營自己想保留的文化。

▲ 鈞凱說明權泉咖啡被檢舉後即將於八月底進行稽查,他認為既然緣起來到這裡落腳,如今緣份到了他也不會強求,
期待能找到適合租賃的店面,繼續傳遞自己熱愛的文化與美感。

都市發展之必然|參與自救會的心路歷程

縱然鈞凱在談及注定搬家的命運時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淡然,但其實鈞凱也有積極加入南西商圈自救會(臺北市心中山巷弄好生活商圈發展協會),甚至擔任協會的理事。這讓我們十分好奇瀟灑轉身的均凱參與自救會行動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以及他又是如何看待這次的事件呢?

「我去做這件事情不是為我自己,因為我其實沒差。但是我覺得發起這些的人,有些人他可能根本沒被檢舉,那他都為了這些被檢舉的人出來做一些事情,我們在這邊待這麼久的人,我們應該要貢獻一份心力。」在鈞凱眼中,這次南西商圈遭檢舉的並非只有自己,而是大量的商家都面臨困境,因此不該只有從自己角度看事情,更應該想想其他本地商家的處境。但如果從政府或檢舉人的角度來看,假設檢舉人真是建設公司的話,那這次的檢舉行為或許能帶來許多商業利益,從他們的立場而言也很合理。在這麼多不同的立場與觀點中,鈞凱希望自己能盡可能用中立的觀點參與公民運動,也由於自己在這裡經營較久,更了解這塊區域與鄰里關係,因此能為自救會帶來一些資源。

但即使商家籌組自救會,鈞凱也並不覺得非要保留南西商圈不可,理由是他相信都市必有其發展的過程和變遷,儘管我們期待能保留自己喜歡的街區輪廓與文化,但城市總會需要進入「Renew」的階段,就如同日本的下北澤* 曾經也是在巷弄中充滿特色小店的街區,遇到都更時也有很多商家長期抗爭,但最後仍不敵都更的結果,過去那些酷酷的店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整齊的街道、摩天大樓和連鎖品牌進駐。回到台灣,相較於台北市信義區的街景,南西商圈相對錯綜複雜,從大馬路彎進小巷弄中彷彿直接從台北跨越到台南,這裡充滿了七、八十年的老屋,店租相對不高,因此給了許多小額創業者發展的自由和空間,「你可以在這邊發展任何你想要發展的事情,或做你任何想要做的事情」鈞凱說。

無論對這塊區域有多獨特的情感與鍾愛,但同樣的事物在某些人眼裡是別具風格的酷東西,在另一群人眼裡也可能是需要被改建的破舊危樓,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集結喜歡這些元素的人們,盡可能保留這一區塊的文化與回憶。看著大家白手起家的繁榮商圈不敵都市更新的必然,終歸會感到可惜,但至少相聚一堂的人們也曾用力捍衛過自己的信念與價值,不留下遺憾。

*編按:位於日本東京世田谷區的下北澤(しもきたざわ)是日本著名的次文化與文青聚集區,充滿許多二手古著店、Live House 和獨立書店等,在 2019 年因應電鐵地下化展開都更計畫,也使地方人士擔心原先的獨特氛圍變調。


延伸閱讀
全球最酷的 40 個街區 – 南西商圈該何去何從?帶你一起來認識南西商圈發生什麼事!

回到上一頁